《牵动内心的声音》作文讲评
分类:优秀校友发布日期:2012-12-06 10:41:00

【文题再现】
 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:“一种春声浑难忘,最是长安课归时。”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、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。今天,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,可是,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?是校园的课钟,还是窗外的风雨?是新岁的爆竹,还是梦中的短笛?或者,那是……
 要求:①立意自定。②文体自选(不要写成诗歌)。③题目自拟。④不少于800字。⑤不得抄袭。
审题立意
 1.捕捉材料中的关键词:哪一种声音、牵动内心深处
 “声音”:既是文章要描写的对象,也是引出相关人与事的线索,是情感寄托的载体。文中应该出现某种具体的声音,可以是自然的,如风声、雨声、钟声、鸟鸣、流水声、燕子呢喃、小麦拔节声等;可以是社会的生活的,如师长的教诲、父母的叮嘱、朋友的嬉闹、商贩的叫卖声等,还可以是艺术的,如“嘈嘈切切错杂弹,大珠小珠落玉盘”的琵琶声、“如怨如慕,如泣如诉,余音袅袅”的洞箫声等等。
  “牵动内心深处”:“牵动”是一个感受的过程,而“牵动你内心深处”则是文章要突出的主旨。文章要重点表达牵动的过程:这些声音凭着什么特点,又是怎样让你动了真情,感受至深。即为什么牵动,怎样牵动。整篇文章应表达对声音的怀想、由衷赞美等感情。这种声音应该是让人喜爱、向往、眷恋的,或是引起深深震撼的。对声音的感受应该是深刻的,有感染力的,震撼力的。
 2.任何一种或几种声音,只要与“真正牵动……内心深处的”声音相关就行,从正、反、实、虚各个角度立意均可。文章可以实写,比如可写由听到书声、风雨声、教诲声、音乐声等带来的审美感受;也可以虚写,比如将艺术作品(一幅画、一首诗等)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,从而进入审美境界。
 【存在问题】
 1.审题不准:选择的“声音”假大空,没有看到“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”这一关键性提示语。文中写了几个生活片段,但要么所描叙内容与声音无关,要么只有“声音”没写出“牵动”。
2.情韵不浓:由于对题旨的把握不准,相关素材储备不充分,审美情趣有所不足,写作过程中未必被“牵动”,却硬着头皮说“牵动”,使得语言干涩生硬。文章应当有适当的议论或抒情,起到点题的作用。
 3.内涵不丰:缺少“牵动”的体验过程,品味美的过程正是表达真切细腻的情感的过程。缺少对“牵动”的内涵的点化或分析,只停留在感知阶段,不能升华。
 4.入题太慢:文题的关键字眼“牵动”“声音”千呼万唤始出来,更有甚者,千呼万唤不出来。考场作文要直奔主题,开篇就点题。
 【优秀范文】
天    籁
 我伫立着,清风吹来,耳际一片喧嚣。我闭上眼,细细聆听,穿过那片喧嚣,我似乎听到了,久违了的,故乡那棵长青树上的“沙沙”声。
 清澈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,看似带走些什么,却留下了它的印记。在河的旁边,长着一棵苍翠欲滴的树,爷爷告诉我,那是四季挂绿的长青树。长青树好高好高,枝繁叶茂,叶子永远是那么翠绿。小时候,我总喜欢坐在长青树下,靠在爷爷旁边,听他讲着过去的事情。风轻轻吹来,穿过长青树翠绿的叶子,传来一阵“沙沙”声。我抬头,朝阳将它的光芒毫不吝啬地洒向大地,透过树叶,在地上留下斑驳的阳光。就这样,我在阳光中,在微风中,在““沙沙”声中,听爷爷一句一句地讲述着过去。(第一个片段,小时候:“沙沙声”为主体,朝阳、微风、美好的故事相互辉映)
长大后,我离开了故乡,来到了城市中,随着年岁的增长,我有了新的圈子。接触到了从未见识过的世界,在这里,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树木,在这里,我听到了新颖多彩的离奇故事,不再喜欢爷爷的老故事了。我听到商场亢奋的摇滚乐,不再怀念大自然的““沙沙”声……渐渐地,我离故乡越来越远了。(第二个片段:忘却了“沙沙声”)
过了好几年,我回故乡探望爷爷。我和爷爷又来到了那条小河边,爷爷迈着蹒跚的步子走向长青树。夕阳在爷爷身后留下长长的影子。爷爷自言自语地说:“长青树永远是那么苍翠,只有在凋亡的那天才会枯黄。看来,我要先它枯黄了……”我忙说:“不会的,你会和长青树一样,永远苍翠的。”爷爷笑了笑,没说什么。我们在树下坐着,一阵风吹过,树叶传出沙沙声。好熟悉的声音啊!我看了看爷爷,他的头发被风吹乱了。太阳渐渐落下了,我们也踏上了回家的路。夕阳在我们身后留下最后一道光芒。(第三个片段:爷爷生病后的“沙沙声”,夕阳、秋风、感伤的对话,与前面形成对比)
一年后,爷爷去世了。恍恍惚惚,我又回到了故乡。
清澈的河水依旧流淌着,长青树依旧翠绿,却物是人非。“沙沙”“沙沙”,风吹过树叶的声音萦绕耳际,如诉说着爷爷的一生,如天籁……胜过了地上的万般声音。(第四个片段:“沙沙”声仍在,犹如挽歌,物是人非,感人至深)
“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。”
永在我心,那故乡长青树上的“沙沙”声。(一线到底,议论抒情点题)
【点评】1.突出的中心:通过回忆故乡的“沙沙声”表达对故乡人物的怀念。2.流畅的叙述:以时间为顺序,叙述十分流畅。3.生动的描绘:第二段、第四段的描绘十分精彩。4.适当的详略:四个片段,一、三详写,二、四略写。5.巧妙的点题:首尾的点题都十分巧妙。
故乡的唤鸭声
或许你陶醉于细雨落泥板那份声音的婉转与惆怅,或许你迷恋于秋风扫落叶那份声音的霸气与彻底,或许你赏心于微浪拍古船那份声音的厚重与底蕴,但是,我却最爱故乡的唤鸭声,最爱那份淳朴的旋律与回忆……
我是在一个充满诗意的水乡长大的,门前门后都是碧波荡漾的荷花塘。每到傍晚,家家户户都响起唤鸭声,唤鸭进笼。每在晚饭之前,奶奶往门口一站,对着鸭儿的天堂“咯咯,咯咯……”地唤起鸭子。这呼唤声,高低起伏,没有文字的修饰,舌头不停地在口腔翻动,幻化成一个个跳动的音符。那声音不似秦腔粗犷豪放,而似黄梅调婉转悠扬。而此时鸭儿却如同听了魔咒一般,再清澈的水,再肥嫩的鱼虾,也阻挡不了它们“回家”的脚步。有时,我会调皮地过去拽它们的毛,想逮住它们,但它们机灵地四处逃散。此时,奶奶便要我进屋,然后“咯咯,咯咯”地唤起鸭子,鸭儿们就又乖乖地回来了。我再出去时,奶奶已经逮住一只雪白的鸭,我抚摸着它那细软的额头,柔顺的绒毛。依稀记得袅袅炊烟下奶奶如银丝的鬓发。
然而家家户户一同唤鸭就不一样了。吃罢晚饭,平日寂静秀美的村庄一下响起了各家的唤鸭声,音调高低不同,此起彼伏。有尖细刺耳的嗓门,也有不紧不慢、舒缓的音色。东边的刚落,西边却又响起。有的拖着长音,余音袅袅,似与另一头的人打招呼。各种各样的唤鸭声在河畔、苇叶、家家户户传来传去。回音夹杂在一起,你却感受不到繁冗与喧闹。搬一把摇椅,靠在门口。晚风吹拂苇叶,波浪轻拍古船。闭上眼睛,聆听世界,我只想把时间和空间定格在那里,定格在这生我养我的美丽故乡。
漫长的学业让我离故乡越来越远。外面响起了知鸟的鸣叫,又是一年暑假来临。爷爷打来电话,问我回不回来,我分明听到爷爷渴盼的语气,但爸爸妈妈却让我留下来学习。突然,电话那头传来那无比熟悉的音律,勾起了我那童年最纯真的记忆:荷花塘、古船、鸭儿们,还有那垂老的奶奶。电话那头奶奶的呼唤,令我幡然醒悟。我就像一只在水塘里嬉戏而忘记回家的鸭儿——不要再迷恋清澈的水和肥嫩的鱼虾,不要让唤鸭人为你而着急。我应该回家了。
于是,我踏上了归乡的列车。傍晚,点点斜阳,洒下余晖,将寂静的山村映照得温暖而又敞亮。荷塘旁,一老一少,一高一矮,和着一阵阵唤鸭声,绘成一幅最牵动人心的画面。
【点评】文章以“故乡的唤鸭声”为题,点明写作对象,引发读者阅读兴趣,拟题巧妙。开篇部分,用排比的方式引题,句式整齐,彰显语言功底,并在对比中强化了情感。文章主体部分对唤鸭声的描写生动细致。文章叙事简洁,抒情含蓄深沉。结尾的描写,温馨、和谐,富有诗意的美;既呼应前文,又巧妙点题,深化主题,含蓄隽永。
闹市喧嚷(高三(14)班    王玉雯)
楼下,是一座菜市场。
菜市场初时很小,只有窄窄的几间店面,卖蔬菜,卖水果,卖鱼虾肉蛋、米面粮油。每天天不亮,楼下就响起了响亮的吆喝声:“新鲜小菜了啊!”“嘿,鲜嫩的漳河活鱼咧!来两条?”年幼的我就在清晨的吆喝声中翻身起床,坐在窗边,合着一声声热情的喧嚷,大声地读书、背诗。那时的我爱热闹,爱听这闹市喧嚷,爱在一片纷繁中唱响时光。
后来,我长大了,菜市场也长大了,原来几间窄窄的店铺变得鳞次栉比,短短的小街上挤满了贩夫走卒。吆喝声比以前响得更早,摩托车的马达声昼夜不息。
不知从哪天起,我开始深深地厌恶这清晨的闹市喧嚷。
学校难得放一次假,本该好好休息,补充睡眠的我却早早地被楼下的喧嚷声吵醒了,我烦躁地把头深深地埋进枕头里,可那一声声高亢的吆喝却无孔不入,聒噪着我的神经。我烦乱不已,翻来覆去,楼下的嘈杂声却变得清晰起来,因为,我听到了妈妈的声音。
“大爷,您这茄子怎么卖?”
“一块五一斤。”
“这么贵?我昨天买都只卖一块二。”
妈妈在砍价,我仿佛看见她双手叉腰,喋喋不休地样子。想到这里,我的厌恶又加深了。妈妈怎么可以这么俗?自恃读过几本书的我,向往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淡泊,追求的是清高优雅的潇洒,而不是像妈妈这样为了几毛钱而不顾形象地跟菜贩讨价还价。我要做一个出尘拔俗宠辱不惊的女子,而不是像妈妈这样世俗,绝不!
我气冲冲地起床,打开房门,坐到桌前吃妈妈早已为我准备好的早饭,咀嚼着食物的我余怒未消,埋怨现实与理想的生活相距太远。
门开了,妈妈拎着大袋小袋的菜小心翼翼地走进来,看到眉头紧锁的我,劳累的脸上绽放出花一样的笑:“起来了?我买了茄子,给你做最爱吃的肉末茄子煲。”
不一会儿,香喷喷的茄子上桌了,妈妈笑眯眯地站在桌边,笑成一条缝的眼睛里满含期待,似乎一早上的劳累只是为了我的一句认可。
我凑近,升腾的热气一下子模糊了我的眼镜,就在那一瞬间,我的眼睛也模糊了起来。
楼下的闹市依旧喧嚷,我的心却变得澄净,闹市的喧嚷并不是庸俗的尘世繁杂,它的组成里,有责任,有爱,有父母庇护下我们经历不到的生活的艰辛。嘈杂与喧嚷中,是大爱无言下的静谧。
听    雪(高三(14)班    刘  奇)
你听过雪么?不是观雪,不是赏雪,只是在寒冷的冬日里单单纯纯地听一场雪?
北宋的王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