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常去听课,也常常评课,都在评价一节课教师讲的好不好,学生学的乐不乐。今天换个角度来观察思考,有时我们在校园里会看到这样一幕:上课铃声响了,部分老师才匆匆忙忙从办公室快步走向教室;有的班级离办公室较远,老师还是一路小跑;有的甚至由于慌忙,开讲了才发现忘带了教案或教具,把学生丢在教室里,再返回办公室去拿教案。学生迟到,不打招呼,直冲教室;下课涌出教室,把老师甩在身后;有的老师下课铃声一响,立马拿着教本走人,或者拖堂等下节课老师来接班,似乎还有对学生说不完的话。说实话,教师的这种情形还是挺狼狈的。我一直琢磨为啥会出现这种现象,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关键词“仪式感”,因为缺乏仪式感,才有如此尴尬相。
说起仪式感,人们喜欢引用《小王子》里的那句话:“仪式感,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,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。”仪式感看起来很繁琐,其实内涵很深。如果365天都没仪式感,生活就会黯淡无光。生日有仪式感,你才记得那天灿烂的阳光和蓝天白云,身旁的微风和朋友眼中祝福的光芒。教学有仪式感,课堂才有严谨的氛围,庄严的模样,动人的瞬间才会记忆犹新,老师的教诲才会刻骨铭心。
讲究仪式感会对教书职业怀有敬畏之心。教书育人职业神圣,事业伟大,影响深远,不可轻视;讲台地方神圣,教师是辛勤园丁,人类灵魂工程师,不可随意怠慢。讲究仪式感就会敬畏课堂,举手投足,言传身教,必须讲规范讲规矩,以身示范,认真对待每一节,慎重做好每分钟。讲究仪式感,学生会尊重教师劳动成果,认真学习,不敷衍塞责,兢兢业业。课堂上教师慎重对待每个环节,学生在每个细节里也会受到感染,潜移默化,内化于心。一个班级一旦有仪式感,就会形成一种集体文化,产生正能量,学生不会轻易去打破规矩,去践踏规则,就会倍加呵护班集体,增强凝聚力。
教学的仪式感,体现在程序,实施在细节,落实在行动。营造仪式感,需要注重六点。一、上课有程序。教师上课要候堂,提前两三分钟到教室,不至于慌慌张张,手忙脚乱。开讲前师生起立先问好,下课起立说再见!二、课堂讲礼节。老师要学生回答问题用“请”,学生提问先起立。三、作业送座位。教室里发作业本,不准乱扔乱抛,送到座位,交给本人。四、下课让老师。下课尊重老师,让老师先离开,有礼让,同学间有谦让。五、讲课重起始。教师讲课要有开场白有导入,下课要有总结语,中间善引导讲过渡,一节课要善始善终,这样的课堂才有庄重感。六、活动写方案。活动前写好方案,按照方案来组织活动,隆重展开,学生参与度积极性会更高,效果会更好。
“团结,紧张,严肃,活泼”,这是毛泽东的题词。注重教学的仪式感会产生神圣的美感;在一道道程序中,在一个个环节里,会逐渐生成崇敬感。多一些仪式感,少一些随意式,我们的教学效率、我们的校园文化会大有提升。